学校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学生工作 学生会 正文

在“清静定”中品寻戏曲之美 ——京昆小剧场折子戏演出的启示

作者:时间:2018-11-12点击数:

按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的高瞻远瞩为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曙光。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州考察,第一站就来到位于荔湾区恩宁路的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经近年的“微创改造”,永庆坊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老街区变成为了新一代文艺青年的“打卡地”,广彩、广绣、粤剧、咏春、打铜……一个个传统符号点染成为一幅古朴典雅又散发着时尚气韵的广府文化画卷,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恰恰就在20天前,笔者也到了永庆坊。那是国庆假期日的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应约赴一场精致的“京昆小宴”。从永庆坊走起,走进小剧场领略独属于中国戏曲的古典美,这也许就是在实践中可观可感的文化自信吧。

   

第一次观看戏曲的小剧场演出,居然是在我“家门”前!恩宁路永庆坊的西瓜剧场,就在广东粤剧銮舆堂的隔壁。戏票是在网上预订的,价格相当于省市粤剧院团惠民演出的二等票,这对广州地区一个由票友组成的京昆“草台班子”来说,已经十分了不起。观众的数量比我意料中要多一些,50人的观众席全满不说,连过道、门前的空地里也都坐满了人,当然还有站着的。人不少,剧场却静得像个讲学厅,你大可安心沉浸在戏韵里,慢慢地听,欣赏呀……

这场演出走的是小众路线,追求高雅精致的品味,不喧嚣、不流俗。在没有中休的整整两个半小时里,四折(一折是清唱)全是最传统的文场戏:《牡丹亭》《野猪林》《甘露寺》《烂柯山》,每一出都非常考验演员的唱功和表演,不容得一丝业余“玩票”的粗糙感。而让我感到惊喜的是,部分演员的演出完成度之高简直可与专业演员媲美!在几个节目之间,还有主持人结合电子屏幕上图文并茂的演示,把相关的戏曲知识向观众娓娓道来。如此,集赏学于一体,紧凑而流畅,愉悦感满分!

曲终人散,待心绪从陶醉的状态中基本抽离,关于这场演出的理性反思才刚刚开始……当我回忆脑海中的各种细节时,有一个词总是不断的浮现——“清静定”。它原是粤剧戏班内关于舞台表演风格的一句术语,含义是指严格按照规范的表演程式和套路去演出,追求一种清澈纯粹的审美意境。“清静定”三个字,也恰好概括出了本次京昆小剧场演出带给我的启示,从表演、音乐、舞美到观演氛围,有太多值得当代戏曲人思考的问题。

表演清晰,一招一式皆有内涵

远观不如近看,小剧场戏曲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近”。因为没有舞台,表演区和观众席只有两米左右的距离,所以演员身上的每一个细节都会被“放大”,仿佛用了全方位的特写镜头,而且无法NG。这对演员的要求自然是高的,特别是眼神,哪怕一个轻微的闪烁,或者一刻不确定的犹豫,都会被观众尽收眼底,理解为各种意思。在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中,杜丽娘的手、眼、身、法、步就拿捏得相当准确。区别于春香的灵活俏皮,杜丽娘的眼神聚焦是稳定的,过渡时平缓的。这位演员在表演时就清晰地处理了眼神的层次感;包括视线的角度,眼眶的收放,眨眼的频率,甚至连眼珠转动的速度也都有意的控制了,给人一种精细的大气。相应的,其手势、身段和步法的配合,协调熨帖且又极富韵致,意在形外。

如唱到【皂罗袍】“雨丝风片”一句,音阶渐渐下行,杜丽娘随着韵律轻摇折扇,退一步、一掩面,放一眼、一低眉,以示遮风挡雨又极尽柔弱含蓄之态,展现出闺门旦独特的娇美。更妙的是,游园归来后杜丽娘独在闺中伤春,这本是最容易让观众“走神”的一段——全场只有一桌、一椅、一人,前面大段的唱还是“躲”在桌子后面完成,没有任何走位调度,双手始终不离桌子。但是,稍加观察便不难发现,杜丽娘不时改变着她的身体重心,头、颈、肩、臂、腰等各个部位,随着唱腔的起伏一直处在微妙的律动中。她用纤细的兰花指在桌面上划圈圈,表面像是在摩挲着滑腻的丝绸,但也可以理解为对其青春韶华的怜惜之意,一个小动作就把杜丽娘内心的“春情难遣”生动地外化了,真是高! 

格调崇简,音乐舞美传统朴素

小剧场是很适合演出文场戏的,无论音乐还是舞美都崇尚极简主义,为突出演员的表演大量留白。由于空间小、氛围静,全程不需要扩音设备,观众可以听到演员最真实的声音。若使用现场乐队伴奏,只需要三四件乐器,就已经很够味了。那天演出的《牡丹亭·游园惊梦》正是由四个人的小型乐队伴奏的,除了一支竹笛吹奏主旋律以外,其余三件都是打击乐器。竹笛是昆曲伴奏里最重要的乐器之一,音色穿透力很强,而当它成了唯一的旋律乐器时,那种空灵的意境之美便会弥漫开来,净化你的视听体验,悦耳赏心。不过有点遗憾,四个节目中仅有《牡丹亭·游园惊梦》一折采用了这样的演绎方式,后面的选段都只是播放略带嘈杂声的伴奏录音,整体的效果明显逊色了。

简洁,是本场演出的舞美风格。一桌两椅,除了表演所需的道具,别无他物;黑色的绒布作为背景,衬以固定不变的“世界光”,就连演出过程中的换景,都让观众看得一清二楚。桌椅位置如何调整,台围椅褡如何更换,镜子、花瓶、文房四宝等物品怎样摆放,这些我们平时都看不见的“讲究”,现在全面展示在眼前,于观众而言无疑是好奇心的一种满足。这么做不但紧凑了舞台节奏,还在无形中普及了戏曲知识,可谓一举两得。当然,戏曲的虚拟性和假定性也在这些道具的运用中直接体现出来了。比如,《烂柯山·逼休》一折中,砚台里没有墨水,朱买臣读的是“无字”书,崔氏写好的休书上也没有笔迹,初看戏曲的观众或许会感到疑惑,但是在逐渐入戏、看懂了剧情之后,就能慢慢地理解、领悟戏曲艺术独特的表达方式。而只有还原传统的程式化表演艺术,才是给予戏曲入门者方向正确的指引。

此外值得一提,几位演员的扮相都非常清秀,衬上端庄雅致的服饰更是惊艳。记得杜丽娘把纱巾一解,头上的片子石忽然间闪耀在聚光灯下,银光夺目,观众哗然惊叹……

观演平视,文化熏陶如沐春风

在小剧场看戏有点像在阶梯教室上课,观赏姿态十分舒适,和表演者之间的互动也更为直接。如果是在一般的剧场,舞台相对比较高,前几排的观众要仰着脖子看戏,两个多小时下来确实挺累;如果是坐“山顶位”或者二三层的楼座,观众自然要俯视舞台,细节看不清之余敬畏度也可能降低,感觉台上的人物总是那么渺小,可望不可即。而在西瓜剧场,观众席就是五排阶梯(铺有棉座垫);前排的观众无需仰视,后排的观众也无需俯视,所有人都能以平视的眼光欣赏戏曲,平易又不失尊重,这才是看戏最好的状态!毕竟看戏的角度也会影响观演的心态,心态放平正了,对美的品鉴也许更客观些。

跟别的折子戏专场最大的不同,是这场京昆演出下来有大约四分之一的时间留给了解说人。这位兼任笛师的解说人非同一般的节目主持,他更像一名教师,操控着PPT,以生动简明的语言给观众讲述昆曲的发展史、汤显祖的《牡丹亭》和张继青的“三梦”,又说到天园京昆传习所,介绍每一位票友的身份和职业 从现场的反应来看,这样一种“走心”的戏曲导赏穿插其间,确实很受欢迎。因为能够增长知识会让人觉得更有价值,甚至物超所值。回头我在思索,为什么这位解说人能讲得那么好?天赋口才是一方面的因素,但最关键的是一份底气——对戏曲要熟知,对观众要亲和,对传统文化要有自信,这也是每一位戏曲推广者需要具备的。我相信,年轻一代是能够为戏曲之美产生共鸣的,但他们需要的不是耳提面命的高台教化,而是如沐春风的潜移默化。同时,戏曲作为一门高雅艺术,也不必自降身价刻意去逢迎某些人群,因为这只会使自己贬值,不会得到该有的珍视。所以我们不妨学一学天园京昆传习所,以热情亲和的方式主动与年轻人交流戏曲,以严谨端正的态度引导入门者鉴赏戏曲,以从容淡定、充满底气的讲授向新戏迷道出戏曲的真谛。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戏曲人首先要有“清静定”的审美追求,敬畏传统,敬畏艺术!

总而言之,这次京昆小剧场演出是成功的,特别是天园京昆传习所坚守的“清静定”,更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而同样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东粤剧,在小剧场的探索上会有哪些可能?我们何不在弘扬体现岭南特色的武戏的同时,继续开掘内涵丰富的文戏宝库,将其精华加工凝练或部分还原,并利用小剧场的浓缩空间释放传统艺术的魅力呢?曲高未必和寡,小众亦有知音,只要艺有所值、推介有方,相信粤剧的小剧场路线也能行得通。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版权所有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