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0日,同济大学哲学系赵千帆副教授以《文学公共领域:从媒体——技术哲学的再思考》为题理性发声于白云校区学术报告厅,一同到场的还有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周卫忠老师、辅导员林庆老师、辅导员刘雯璇老师。
本次讲座主要为“文学公共领域:私人如何成为公共”、“再审视:作为读写技术后果的个体联结”、“互联网时代的读和写:跨个体化”三部分内容。赵千帆副教授由浅入深进行题解,首先简述公共领域与公共性为何意,而后从时代发展的纵向顺序分析公共领域。
赵千帆副教授谈到,18世纪的文学公共领域如咖啡馆、沙龙、书信往来等具有平等、对普遍性问题的质疑、不封闭的特点,并举里尔克《罗丹(一个报告)》例讲解从私向公与由内向外的翻转。关于19世纪下半叶公共领域的社会结构转型,张千帆副教授将此理解为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相互融合而不是相互转化,公共领域在大众生产中扩张并重新“私有化”或“封建化”,社会领域和内心领域两极分化。
在言“从文化批判到文化消费,文化工业对公众自由批判和交换的操纵,审美快感在交换原则中被切割和抽象化”时,赵千帆教授引例极为生动平浅,瞬间燃动在场气氛。他对后印刷时代与印刷时代的思考深入且理性,更是对比自我表现的印刷文字与群体治疗的电视图像,告知在场同学“印刷时代”人的感官比率发生变化,使个人主义和内省成为可能。
最末,赵千帆教授总结其对“文学公共领域”的再思考,为私人主体性及其在交往中的公共化是基于特定技术条件的后果、技术尤其是读写技术——与共同体是同构共生的、公共领域不是消失而是处在不断变化中。
问答环节中,在场同学积极发言,与赵千帆副教授共同探讨公共领域出现危机的文学性问题,讲座现场除却清冷时节的寒气,更多是热烈的氛围。
主持人周卫忠院长为本次讲座作开场词,坦言讲座所来甚为难得,并感谢赵千帆教授光临,评价讲座在宏观与微观角度的结合颇为微妙,宏观是讲座题,微观是赵千帆副教授的思考,二者把握得不错,听者极易因此产生新的思考。
札记:如此时代,文学公共领域处于危机中,仿佛多数人被粗浅的感官享受所催眠,赵千帆老师理性思考后发声,实在有醍醐灌顶之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