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素养,强化师范生在规范书写汉字的表率作用。2020年11月5日下午,在中国文学系主任、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佘爱春教授的精心策划和组织下,文学与传媒学院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举行了三笔字(硬笔)水平达标现场考核,其考核内容为书写宋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望海潮》。
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了考核,同学们屏息凝神、落笔有力、精益求精。不到2个小时的时间,一份份优秀的作品跃然眼前。字体或是顿挫抑扬,展现着柳永先生的心中的雄心和少年之气在笔墨,亦或是正楷端庄,用规范的笔画勾勒出了一幅幅“杭州鸟瞰图”、“都市全景图”“钱塘潮涌图”以及“太守宴游图”。
一位提前写完的同学在离开考场后兴奋地说到:“这个考核是很有意义的,既能够检验我平时三笔字的练习成果,同时也让我想到以后出来当老师,能写一手好字感觉就很棒。”
考场最后一位交卷的同学在考核后长舒了一口气,她说到:“我的手心一直在冒汗,因为想要把字一笔一划地写好。”她表示三笔字考核于她而言就是在完成一件艺术品,从作品的情感到字体的风格,都要三思而后行。
一支粉笔,积淀千秋智慧;三尺讲台,寄托万世文明。师范院校师范生三笔字书写技能,是考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当今电脑、手机普及的信息时代,有不少学者提出“三笔字”、普通话等不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学习的基本技能了,而被计算机应用、信息加工能力等取而代之。事实上,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要求的视角看,这种观点是不够准确的。可以说,具备良好的汉字书写技能和口语表达能力不仅是中文系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为未来社会对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人提出的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老牌优势专业,已经有了很长的发展历史;而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下,对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需求大大增加,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应对时代发展对中文专业人才的需求,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实践,以“大文学”为学科基本理念,围绕着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了“教学、实践、文化”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开展以“基础理论+实践教学”为核心、以“文化素养”为辅助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更是借助师范专业认证和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的契机,大力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内涵发展,除了实施普师卓越语文教师培养计划、建构“基础理论+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和建立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等外,还实施了“411”即“四个一百”工程、“三字一话”全员考核达标计划、“师范生技能”全过程培养计划等;而这次三笔字(硬笔)水平达标测试就是其中之一。从专业负责人佘爱春教授那里得知,为了提升和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师范技能等各项能力,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在大一、大二主要完成“411”工程,大三主要进行三笔字水平达标考核,在本学期还要举行2018级的三笔字(粉笔)水平达标测试;对第一次没能达到水平考核要求的同学,还需在毕业实习前再进行一次测试,力求全员都通过考核,以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基本技能迎接实习单位的考核。
笔画虽简,写好甚难;纸张虽轻,担子却重。看似单薄的纸张,不仅展现了学生们的风采,更是汉语言文学的大学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再创造的象征。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言: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身为中文系的学生,我们有义务传播和提升中国文化。因此,规范书写技能的考核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对三笔字的重视和兴趣,更是提高了学生们继承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
一字一世界,一笔一精神。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直接的体现。通过本次三笔字考核活动,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和担当,用书写传递汉字之美,让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并为本专业顺利通过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和成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宏伟目标做出自己的努力。
撰稿人: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吴在意
审稿:佘爱春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