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学院新闻 正文

文传学院三位教师荣获2020年度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优秀论文/论著奖”

作者:杨华时间:2021-01-19点击数:


2021年1月8-10日,“新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态势暨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2020年会在广东财经大学举行。我校文传学院阮国华教授、项裕荣教授10余名老师参加年会

大会闭幕式上,公布了“粤派学术·优秀论文奖/优秀论著奖”,我院共有三位教师获奖。贺根民教授的专著《中国现代文论的体系话语》,获优秀论著二等奖;邱婧教授的论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少数民族汉语诗歌的话语样态》、杨华副教授的论文《苏小小形象的历史生成:文化记忆与文学想象》,同获优秀论文三等奖。


附:获奖成果简介

一、贺根民:《中国现代文论的体系话语》,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文论是传统文论现代转换的形态存在,本书从古代文论体系话语生产、文学概论的体系取向、中国文学史的体系意识三维度切入现代文论的体系世界。本书贴近现代文化生态,援引知识谱系学之法在中西融合的视野下展示现代文论的话语机制及其言说的体系特征,属意发掘现代文论体系话语的实践品格,它逐层解开现代文学领域诸多缠夹日久的学术难题,深远探究文论体系话语言说的基本规律。在前人虽有开拓却少系统、深度的情境下“再出发”,本书具有一定的意义重释色彩。

 

 

 

二、邱婧: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少数民族汉语诗歌的话语样态,《民族文学研究》2020年第4期。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国少数民族汉语诗歌以其较为丰富的话语样态,在中国多民族文学的若干体系中极具代表性,呈现了多元化、多声部和多样性的写作特征。具体而言,少数民族汉语诗歌创作可以分为族群文化抒情、“十七年”文学模式的延续、口语诗与意象消减、流动与现代性,工人书写等多种话语样态。从少数民族汉语诗歌走向来看,中国多民族文学创作由“十七年”文学时期的主体高度聚集性转向了更具文化多样性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新型写作。

这一论文是邱婧老师近年来从事少数民族汉语诗歌研究产出的系列成果之一。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均围绕转型期中国多民族文学展开研究,从交叉学科视野出发,收集了大量一手文献材料,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原创成果。


三、杨华:苏小小形象的历史生成:文化记忆与文学想象,《浙江学刊》201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8年第12期全文转载,《文学研究文摘》2019年第1期转摘。

 


内容简介:

苏小小其人,于史无征,身世难考。她的形象是建立在文化记忆与文学想象交构的意义的框架中。在南朝的《钱塘苏小歌》中,苏小小是一个热情奔放的钱塘女子。中晚唐的诗歌,把她被重构成多情、坚贞的钱塘妓女。由宋至清,她从痴情的钱塘美人最终演变为才貌双全的佳人典型,从而成为古典文学中的一个经典形象。她以优美而具象的方式承载和表现了某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如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体用不二的传统哲学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等。在苏小小身上,寄寓了人们从肉体到灵魂、从凡俗到高逸、从现世到青史等不同层面的理想和心理需求。苏小小是我们民族集体构建的一种自我形象,是我们身份认同的象征。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版权所有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