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由广东省文联指导、省评协与东莞市文联联合主办的“新媒介·新大众·新话语”广东文艺评论专题研讨会在东莞理工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关专家学者、文艺评论工作者7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新媒介·新大众·新话语”的主题展开学术交流。广师大文学与传媒学院何薇、黄桂波两位教师受邀参会,并凭借高质量学术论文在63篇投稿中脱颖而出,双双荣获“优秀论文奖”。

努力构筑“粤派批评”新高地 圆桌对话:“广东是新大众文艺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数字技术崛起,依托互联网、新媒体技术与平台,新大众文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如何在新大众文艺热潮中彰显立场、话语与价值?这是文艺评论界必须直面的新语境。

本次研讨会分为主题演讲、圆桌对话和分组研讨环节。
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生继锋在主题致辞中表示,文艺评论工作者需把握新媒介与文艺融合趋势,全面革新新大众文艺批评的理念、方法、标准和话语体系,顺应新大众文艺发展规律,引领新大众文艺健康发展,构筑"粤派批评"新高地。
东莞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陈新浩亦在致辞中指出,东莞文艺特别是新大众文艺持续繁荣发展,汇聚了一批研究新大众文艺生产与传播机制的学者。他希望,评论工作者们能够深入东莞、扎根东莞,融合专家与大众视角,让文艺评论成为连接作品与大众的桥梁,更好传播东莞、广东和时代声音。
圆桌对话作为本次研讨会的重要环节,邀请了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评协第五届主席林岗,深圳理工大学教授、珠江学者、澳门评协主席朱寿桐,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陕西省评协名誉主席李震,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授曾一果,《南方文坛》杂志副主编、广西评协副主席曾攀,围绕“新媒介、新大众与文艺评论新话语”主题展开圆桌对话,针对“新媒介·新大众·新话语”中的“新”、文艺的分层、文艺创作主体的定位、新媒介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文艺作品的“破圈”和文艺形式的扩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新大众文艺更需要青年力量:我院两位教师获评优秀论文
据了解,自今年6月开始,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与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为筹备本次专题研讨会面向广大文艺评论者征集新大众文艺相关评论文章,共收到63篇文章,经专家评审共遴选36篇文章结集,并评出优秀评论文章18篇。我校文学与传媒学院何薇、黄桂波两位教师的论文在投稿中脱颖而出,双双荣获“优秀论文奖”受邀参会,在岭南文化传播与非遗创新研究领域中发出了属于广师大的声音。

林岗、陈新浩现场为我院黄桂波(左二)、何薇(左六)等优秀论文获奖作者代表颁发证书
何薇老师的获奖论文题为《多重接近性视域下岭南非遗的“破圈”传播进路:舞剧〈英歌〉的文化接近性与“两创”实践》。论文依循“文化多重接近性”理论框架,以舞剧《英歌》为切入点,从理论到实践深入探讨了非遗如何完成和实现从地方区域性文化样态到国家文化符号和IP的跃升,为岭南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与“两创”传播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黄桂波老师在获奖论文《非遗传承与新大众文艺的“潮汕面孔”》中指出,新时代潮汕青年文艺工作者以英歌舞、潮剧和潮汕讲古等非遗传承为主轴,借助新媒体技术创新传播形式,结合地域经验植入传统非遗精神内涵,充分融入新大众文艺全民参与的时代浪潮,为新时代非遗的创新性活态传承提供了“潮汕路径”。
何薇老师表示,非常荣幸获得这一荣誉,这不仅是对我们教师个人研究的肯定,更是对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方向的鼓励。文传学院的教师将依托广东省岭南文化研究基地——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岭南文明、文艺与传媒研究中心的平台,继续深耕岭南非遗新时代、新文艺、新媒介的相关研究和转化,为岭南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多“广师大方案”,发出更强“广师大声音”。
随后何薇和黄桂波老师还与多位专家和参会学者分别在主题为“文艺论见:新传媒时代新大众文艺评论”和 “青年视角:新大众文艺之我见”分论坛上,展开了深入热烈地交流探讨。

据悉,此次会上还举行了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聘请粤港澳文艺评论智库专家仪式。李震、朱寿桐、林岗、曾一果、曾攀获聘为省评协“粤港澳文艺评论智库专家”。
同时,当天大会还宣布了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的成立。经省评协主席团决定,仝妍被聘为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唐诗人为执行主任,余亚飞、姚睿、蔡祜为副主任,徐威担任秘书长,王庆峰、张琦为副秘书长,丁澜翔等12人为委员。青年工作委员会是省评协成立的第二个专业委员会,标志着评协工作体系不断健全。未来,青年工作委员会将聚焦培育人才、激励创作、打造阵地,为文艺评论事业注入青春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