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5日晚18:40-20:50,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以下简称广师大文传学院)邀请,广州市南沙区教育研究院初中语文教研员籍欢欢老师在我校白云校区第三教学楼106教室,为我院师生作了“读写融合策略进入挑战性学习活动设计的路径——以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文传学院副院长佘爱春教授主持,学科语文研究生语文教育前沿讲座主持人蒋颖老师担任本场讲座评议人。参加讲座的有2023级学科语文全体研究生同学及部分2020、2021、2022级中师卓越班本科生同学。
籍欢欢老师是广州市南沙区教育发展中心初中语文教研员,广州市骨干教师,广州市信息技术赋能教学“十百千万”人才培养对象,广东省夏峥嵘名师教师工作室成员。她专注于深度学习、整本书阅读、中考备考、团队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市级规划课题1项、区级规划课题2项,参与市规划课题1项,省级规划课题2项,荣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她曾带领南沙区初中语文教学团队连续两届获得广州市青年教师大赛初中语文组一等奖第一名、广东省青年教师大赛初中语文组一等奖第一名,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读写融合策略进入挑战性学习活动设计的路径”,在讲座中,籍欢欢老师以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设计为范例,围绕“五种读写融合课型”及“读写任务的设计”两个中心议题展开,向同学们展示了她科学而富有成效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成果。讲座一开始,籍老师便以“头脑风暴”的形式提出了两个问题:“你认为语文课是什么样子的?”和“有没有哪一节语文课让你印象深刻?”这两个议题迅速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和踊跃的发言。籍老师强调,语文课应该更多地注重综合性的语文言语实践活动,而非零碎、无逻辑的言语实践。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籍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同学们,关键是要牢牢抓住语文学科教学的“牛鼻子”(核心)——“读”与“写”。
在提出这一核心议题之后,籍老师进一步阐释了“读写融合”是一种生态化教学思想,是在完成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重点运用“读”与“写”两种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读”与“写”交融在一起,没有先后之分。
在接下来的环节,籍老师以《藤野先生》、《母亲》、《列夫·托尔斯泰》和《美丽的颜色》等课文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为例,详细展示了她所开发的五种读写融合课型。籍老师强调,在“导读课”的设计中,关键在于教师的阅读还原能力,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世界。而在“解读课”中,则要注重训练学生的概括与梳理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对于“赏读课”,其立足点是文本的语言、结构和风格,让学生在欣赏中提升审美意识。至于“研读课”,其核心在于探究作品的主旨,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最后,“评读、创读课”的重点则在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思考,鼓励他们基于文本进行创造性输出,展现自己的独特见解。她特别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段里找句,从句里找词”的阅读策略,设计巧妙的读写任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学会深读文本。通过这些生动的案例,同学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读写融合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讲座的尾声,籍老师对本次讲座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并总结: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实践性学科,“读”和“写”双向并进、交融贯通,是比较高效地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科学路径。她特别强调,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是建构高效语文课堂的基础。以“读写融合”为指向,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则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关键。同时,教师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也是保障语文课堂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实现读写能力的双向提升,从而打造高效、有趣的语文课堂。
籍老师的讲座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通过生动具体的教学案例加以阐释,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参与和深入思考。在互动环节,同学们纷纷表示籍老师的讲座充满了浓厚的“语文味”,令人受益匪浅。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籍老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耐心解答,展现了其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热情。她鼓励同学们再接再厉,祝愿大家学有所成。
讲座过后,蒋颖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并对籍欢欢老师为同学们带来的这场“干货满满”的讲座表示衷心的感谢。蒋老师强调,籍老师所分享的“读写融合策略”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同学们未来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他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思考并实践这些策略,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讲座最后,蒋颖老师向籍欢欢老师颁发了讲座证明,以表达对她精彩分享的肯定和敬意。
语文教育前沿讲座是文传学院学科语文硕士研究生研二上学期的必修课,该讲座2021年举办以来多次延请校外语文教育专家为学语硕士研究生及中师卓越班本科生同学作讲座,籍欢欢老师的讲座是本学期校外专家为同学们开出的第一场语文教育前沿方向讲座。
撰稿人:2023级学科教育(语文)教育硕士研究生黄钦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