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推进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工作,切实提升学院科研组织化水平和项目申报质量,10月25日晚,文学与传媒学院以腾讯会议形式召开202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交流会。学院教师齐聚“云端”,认真聆听、深入学习申报经验。会议由刘茉琳副院长主持。
林琳副院长首先结合近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据,系统梳理了学科热点趋势与政策导向,指出“人工智能”“青年群体”“数字经济”等已成为选题中的高频关键词,充分彰显了国家战略需求与学术前沿的深度融合。立足学院学科布局,她深入解读了“人工智能”这一核心热点在人文学科中的应用潜力,同时提出“文明根脉与文化主体”与“国际视野与全球博弈”两大研究方向,并据此为中国语言文学、语言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提供了具体可行的研究视角,鼓励教师善用新材料、探索新方法,以切实提升课题竞争力。
秦绿叶老师以语言学为例,结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分析平台”“鼎秀古籍文献检索平台”等权威工具,分享了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中“选题”与“方法”两大关键环节的经验。在选题方面,她演示了如何借助平台捕捉学科趋势、优化研究方向,并总结出当前语言学领域的三大热点;同时指出,优秀课题应具备“顶天立地”的特质——既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又要扎根具体学术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她倡导教师综合运用语料库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技术,结合量化与质性研究方法,以全面提升课题的科学性与说服力。
张玉洁老师则以自身七年五次申报终获立项的经历,分享了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中的实践心得与心路历程。她指出,课题申报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题目与内容需逐年优化、反复锤炼;尤其要关注申报书的细节调整,如2025年新增的“选题说明”,应力求突出前期研究成果与核心优势。此外,她鼓励教师主动构建“同温层”,通过同行交流与师友互评来完善文本、缓解焦虑,并提及可适当参考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上的申报信息与同行经验,以拓宽思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资助力度最大、层次最高、权威性最强的项目类别,学院始终高度重视其组织实施工作。此次交流会为文传学院教师提供了一个国家社科项目申报的交流学习平台,对推动学院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学校“申博冲百”目标注入学术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唐皓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