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学生工作 学生会 正文

讲座回顾|刘茉琳博士谈华语电影中的澳门形象

作者:黎浩然 张艺冉时间:2018-06-23点击数:

6月22日下午6:40,由文学与传媒学院刘茉琳副教授主讲的《华语电影中的澳门形象》,在白云校区三教104报告厅如期举行。丰富多彩的电影画面配合着时而幽默的语言,刘茉琳老师带领着同学们领略澳门这一座美妙城市在华语电影中的形象变化史。

讲座初始,刘茉琳老师便打趣自己所讲的题目作为周末讲座稍微有点讨巧,其中的关键词“电影”“澳门”能够吸引人的眼球。随后,刘茉琳老师为大家解释了题目:“‘华语’是希望能够将其拓展的一个概念,因为澳门本身的电影产业可以说是在萎缩,而华语电影这个命名是因为里面涉及到大量的港产片,还有大陆电影以及合拍片。用‘华语电影’是为了让自己的对象能够更加丰富一点。”

刘茉琳老师认为一座城是一个世界,而澳门这座奇幻的城市有“现实界”,即它的自然风光、建筑和人文搭配在一起会形成一个现实界:藏在老街里旧时光,远处金碧辉煌的新葡京让人一秒出戏,近处的民居也有些斑驳,如此新与旧的交织倒是有些浮生若梦之感。也有想象界,想象界就是电影里的澳门。电影里的澳门在早期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单一的赌城的形象,到回归之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游子”的形象,而回归之后,则是一个慢慢走向丰富的形象。刘茉琳老师从这三个不同时期对华语电影中的澳门形象进行了分析阐述。

在早期,澳门是有着一张“赌城”的鲜明面具的香港影子。刘茉琳老师提到,“它是香港影视作品当中一个影子,它甚至不是一个主体,它没有办法构成一个主体,它是港产电影当中的一个影子,这个影子可以说基本不承载故事的主要功能的。”主要在香港电影中,只要出现澳门就是赌场,甚至没有出现澳门的其他东西,它出现的所有功能就是承担赌这个功能而已。在电影的反复刺激下,这个赌城里的文化景观,会形成一种赌徒的人文心理,而在电影里面会呈现出一种审美奇观:猎奇、欲望、博彩。

有着中葡英文化三者交织诞生的独特文化景观的澳门,作为港产片一个“取景地”和“故事转移地”,同时也将人的欲望投射到澳门,澳门就是在这个时候成为“东方赌城”。而这座“东坊赌城”却是与西方不大一样,刘茉琳老师形容它“有着世俗到骨子西方文化,也有强烈东方印象。”

回归前的澳门在华语电影中以“游子”的微妙身份示人。刘茉琳老师称微妙的身份促成产生了非常美好的艺术作品,而这一时期的澳门从香港的影子、欲望的投射对象转变成为了香港的镜子。同时,刘茉琳老师还反复强调时间节点:“九七回归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历史节点,那实际上九七叙事的确在香港当中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并且提出“回归它并不是那一个点,它会很长时间的折磨当事人。”九七回归这一突变的转型事件,使人感到很彷徨很茫然,使人有一种风雨飘摇的感觉。刘茉琳老师讲九七回归是一个悬搁状态,因而对于原本就已“尽皆过火,尽是癫狂”的香港电影有很大的刺激,这一时期取材于澳门的电影,无论是《暗花》,还是《伊莎贝拉》,其中很关键的都是时间节点。

到了回归后,香港电影开始关注大陆市场,这个时候澳门的形象便有了很大的转变,慢慢变得丰富起来。刘茉琳老师列举了不同的电影向大家说明其中的转变:《十月初五的月光》利用澳门的人文环境拍出浪漫风格;在澳门大量取景的《盲探》拍出了哥特式的审美;《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里人物形象相较于以前的《游龙戏凤》里单薄的人物形象更为丰富,澳门这个城市的形象不再显得那么单一。回归之后的澳门,尽管仍旧以“赌城”面具示人,但其形象却是有了很大的转变,而人们也开始挖掘其中的不同面貌。

讲座尾声,刘茉琳老师以“对于澳门内在的一个文化的挖掘,其实是有待所有文艺的创作的人继续去挖掘的。”作了结语。诚然,刘茉琳老师的讲座给我们打开了窗口,澳门比人们想象中还要多面,而秉承老师强调的多角度去看待多元的文化的眼光,我们会收获更多。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版权所有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