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科研概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概况

文传学院科研情况简介

文传学院科研情况简介

 

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前身是1957年成立的广东民族学院中文系,为我校创校的三个系科之一。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招收本科生,成为国内首批获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2006年更名为文学院。2017年初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两个专业并入,文学与传媒学院正式成立。现共有教职员工92人,其中教师队伍79人。专任教师队伍具正高职称20人,副高职称31人,中级职称28人,是一支素质高、学历强、年龄梯队合理、学缘结构优秀、职称分布均衡的教师队伍。

学院有较强科研实力,统计(2012—2021)显示:全院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773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41篇;主持国家级项目共23项,省部级项目98项,市厅级项目56项;出版各类学术专著108部,其中独著46部,编著38部,另有参编24部。体现出较强的学术活力,以及明显的逐年学术增量。近5年,专任教师们在本专业二级学科及以上代表性专业学术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60篇(CSSCI与中文核心论文)以上,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项以上,其中“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自2017以来,连续以平均2项的速率逐年递增,为本校之最。近5年,获省部级社科成果奖5项以上,其中含全国一级学会等学会奖。学院的本科生与研究生,积极参与到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研究工作中,发表了数量可观的学术论文;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中,获得过国家级以上奖项3项,省部级奖项20余项。

目前,文传学院在项裕荣院长的带领下,大力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引进机制与内部培养机制相结合,在人才储备与科研效益上相当可观。学院近年引进张屹教授、熊立教授、杜建华教授、刘苗苗副教授、龙赛州副教授等数位副高以上职称人才,引进博士16人,壮大了中青年教师队伍。

文传学院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强劲;

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我院拥有著名古典小说研究专家项裕荣教授等一批学术型骨干,在古典诗学研究领域、古代小说与宗教文化关系研究领域,均取得了令学界瞩目的成就。专业注重文献梳理,强调文学与政治、文化的关联。古代叙事文学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尤其是宗教与文学关系的研究探察深入,理论原创性明显。在岭南文论、岭南贬谪文学、岭南文化等领域的成果相对集中,多角度多层次推动了古代岭南文学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借大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契机,积极参与地方政府主导的文化研究课题,探绎文学演变规律及其背后的文化机理。白崇教授主讲的《魏晋风度》获批为国家级视频精品课;项裕荣教授带领的《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团队获批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项裕荣教授《水浒传与禅宗丛林制度》荣获广东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这是文传学院科研奖的重大突破,也是我校目前省部级哲学社科成果奖的最好成绩。

以佘爱春教授、邱婧教授为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学科优势明显,是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和“珠江学者设岗学科”,邱婧教授获聘广东省珠江青年学者,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及其他省厅级项目多项;拥有“郭小东文学馆”特色科研平台,袁向东教授任文学馆馆长;师资力量雄厚,有教授3人、副教授4人、博士8人;科研成果丰硕,近年主持国家社科1项、省部级课题8项,出版学术著作9部。专业研创并重,在小说创作与评论上,尤其是岭南当代作家评论方面,卓有成就:学院的郭小东教授为知名小说家,以知青文学创作及研究享誉全国,近年来以潮汕文化作为新的关注点,创作出《铜钵孟》等颇具影响的文化小说多部;刘茉琳副教授在《文艺争鸣》、《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福建论坛》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另有多篇文章在《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台湾《旺报》、《广州文艺》、《南方人物周刊》等报刊发表。现当代文学学科于2017年获批成为广东省珠江学者设岗学科,使之成为我省第一个设立珠江学者岗位的现当代文学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民族文学研究是我院特色学科之一,依托学校前身(广东民族学院)的深厚学术传统,在本领域权威期刊《民族文学研究》、《民族语文》共发表论文数十篇。针对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创作、(南方)少数民族语言等具体领域展开研究,立足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分析中国转型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反映出的现实问题、重点开展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及濒危语种的研究。

语言学研究领域中,李冬香教授、徐红梅教授、赵越教授等学者的汉语方言研究成就突出。专业立足于广东省丰富的汉语方言资源,在广东省方言文化研究著名专家林伦伦教授的指导下,重点研究潮汕方言、客家话以及粤北土话,将实验语言学、地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汉语方言研究中。同时,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关注大湾区的语言生活,为大湾区的发展提供语言服务。近年多次获广东省优秀社科成果奖;获多项国家级项目,十多项省级科研项目。专业内五名教师长期从事汉语方言研究,汉语方言研究队伍已经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文艺学与比较文学学科,以贺根民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周卫忠教授、张福萍教授、祁丽岩副教授、曾洁副教授、陈广春副教授等中青年学者共同努力,在西方文学、西方文论、中西方学术史及媒介文化批评等领域研究成果丰硕,主持国家社科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6项,出版相关学术著作11部。学科紧扣粤港澳大湾区特有的文艺生态,形成了若干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主攻目标;依托岭南文化,以开阔的文化视野,重建富有中国意蕴的文论话语体系;强化文艺学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融合,推进主流价值与粤港澳大湾区流行文艺之间的良性互动;剖析融媒体时代中西文论的要义,钩沉当下审美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呈现的新趋向、新问题,推进当代审美文化的健康发展。

整体看来,我院的汉语言文学学科,学科方向全面,人才梯队合理,在教授们的带领下,中间力量突出,后备人才强劲。其中“文学与文化”的结合、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之鲜明,都可称之为我院本学科的亮点所在。学科中现有广东省“千百十”省级学术带头人三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青年珠江学者1人。

文传学院的新闻传播学学科是一级学科硕士点,2017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本专业下设3个学科方向: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编导。

新闻学教研室中,陈南先教授在新闻写作与实务领域,创获甚丰,出版有新闻学领域学术著作多部;杜建华教授获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次,省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2次,发表CSSCI来源刊物16篇,CSSCI扩展版刊物17篇;青年学者林琳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1项,广东省规划项目级课题1项,广东省教育厅项目1项,出版专著一部并获国家社科出版资金资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项;新进博士或业内转行至高校的高级记者等人,如林琳、刘荣、罗融融、何海巍、朱敏等教师,在舆论、传播、广告、广播、电影文化等相关研究,也已经尉然可观。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科研领域注重行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强调与业界接轨,研究的重点在新媒体艺术和传统广播电视的数字化转型与产业发展上。代表性成果如2014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广播电视的融媒体转型——以广州广电传媒集团为例》,论文《讲好“一带一路”故事的电视艺术策略》,论文《“星球大战”电影IP的路径选择》等。其次,本专业在新媒体研究上,强调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传播理论为依据,研究内容涉及新媒体传播的基本规律和一般原理,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和宣传策略,新媒体创意产业研究。科普视频创作与研究也是本学科的亮点之一。学科带头人张屹教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1项,福建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在CSSCI等学术刊物上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撰写新媒体社会责任研究报告4篇(连续4年入选新媒体社会责任蓝皮书),出版学术专著1部。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性最为突出。带头人熊立教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教育部课题多项,出版专著1部,在《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南方文坛》《艺术百家》《文艺争鸣》等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孙墀教授独立完成专著《高清设备对影视创作取向影响的研究》和教材《摄像技术与创作》的撰写工作,主持有省教育厅课题《穗团新闻》大学生实践基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实践”,以及省科技厅项目“2025中国制造科普微视频创作”。刘苗苗副教授《守林人的风炉》获得2020年“原动力”中国高校动漫出版孵化计划作品入选奖;王汀若博士的戏曲影视研究、王慧敏老师的纪录片研究,王梅老师等人的省科技厅的微视频制作等项目,则体现出文学背景的教师,对于广播影视艺术规律的探讨追索,以及本学科科研实践中的应用特色。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版权所有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