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学生工作 学生会 正文

讲座回顾 | 打捞“过去的时代”,重拾“城市记忆”

作者:时间:2017-12-16点击数:

1214日下午3点,苏州大学曾一果教授莅临我校,在白云校区三教报告厅举行了“真实的幻境”与被消费的“怀旧”——第六代导演的“城市记忆”学术前沿讲座。文学与传媒学院佘爱春老师、刘茉琳老师和刘雯璇老师出席了本次讲座。

 

曾教授首先从讲座主题开始诠释:第六代导演,所指的20世纪90年代后一批更年轻的导演,如贾樟柯、张洋、娄烨等。而此次讲座的主题,则是从“城市记忆”的视角,考察这一代导演关于城市记忆书写的生产基质。

 

透过“城市记忆”的视角,曾教授提出了五个考察点:

 

1、城市记忆的背景。曾教授从记忆的对象、方法以及缘由展开剖析,他认为,早期的作品是以反映现代城市生活为主,凸显出现代生活的焦虑。他引用贾樟柯的话道:“本来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文化的焦虑,是被消费时代和它的焦虑置换了”。

 

2、关于城市记忆影像再生产的过程。曾教授指出,这一过程具有打捞、再现、美化和讴歌四个部分。“打捞”,是对记忆的打捞,“任何写作都是一种对记忆的打捞,即使写未来,也是基于过去的经历”。“过去”和“现在”是相对的,第六代导演在谈及为何怀旧时,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因此是“过去”的美好,反映了“现在”的混乱。

 

3、记忆再生产的疏漏和危机。记忆的生产是一种被制造出的“真实的幻境”,第六代导演在对过去的描绘中,通过“美学镜头”代替了历史本身,将其“镜头化”“景观化”和“悬空化”,这些“美的世界”虽可疗治现代都市空虚无聊的心灵,然而时间感、空间感和整体感却在被植入的过程中悄然丧失。

 

4、记忆的商品化。在消费“怀旧”的同时,也是在消费我们的“集体记忆”。这些“怀旧”本质上是一种商业化的需求。

 

5、重返现实之途:“记忆之旅”的再出发。曾教授举了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山河故人》、王小帅的《日照重庆》和娄烨的《浮城谜事》作为例子,这些影片没有回到“过去”,而是回到了充满张力的城市“现实”。在这里,记忆不再是城市过去,而是进行中的当代中国城市,“寻找”成了一个重要主题。

 

讲座最后刘茉琳老师坦言:“特别感触的一点是,曾教授说‘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会对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非常不满’,其实我们现在对所处时代不满的这种焦虑,是每一代人都会有的共性。”

 

 

我们身处的时代终将过去,纵有千般不满,还愿走出半世,归来仍是少年。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版权所有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