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学生工作 学生会 正文

兢兢业业教人求真 循循善诱为人师表

作者:时间:2018-01-15点击数:

 

曾洁,江西萍乡人。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传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学心理学;

广东省迄今为止唯一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

 

 

兢兢业业 指导学生赛出风采    

 

 

“学术上严谨,教学上钻研,课堂上要求严格,工作上认真负责,生活上和蔼可亲、温暖贴心”这是学生对她的评价。这样的一位老师,深得学生们的尊敬和喜爱。也正是这样一位老师,带领着她的一支支参赛队伍,辗转于各级各类师范生技能大赛赛场,一次又一次地获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201712月,在由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云南师范大学共同组织的第二届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教师技能决赛中,曾老师指导的两位学生(2016级的张英梓、2017级的符观宇)分别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这是我院自2014年获得语文学科专业硕士招生资格后学生首次参加的国家级大赛。

2016年,文传学院本科学子首次参加全国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此前文传学院本科学生只参加过省赛),曾老师领队指导, 2013级陈建升同学为我校赢得全国比赛一等奖。

 

曾老师是从2012年开始指导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各项技能赛事的。时间不算长,但佳绩频频,也由此多次获得 “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就在2016年,曾老师代表文传学院参加我院四大校区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获文科组总分第一,荣获一等奖。我们好奇老师这些荣誉的获得,老师却谦虚打趣说是运气。追问之下,老师认真地说:“如果真的说有点成绩,那应该靠的是理念。教学是实践,但教学绝不只是一招一式地单纯的动作的学习。它关注操作,但决定操作水平的是操作背后的理念。无论比赛,还是真实的教学,理念的思考至关重要!”

曾老师就是这样的:生活上亲切随意,工作上尽心尽职,对学生关心备至!以下是我们在采访曾老师过程中,她向我们谈到的她始终坚持的教学理念。

 

 

教学取向:教是为了学    

 

 

“尽管大大小小教学赛事的要求各有不同,但无论什么比赛,教学要遵循的一条最基本的规律就是‘教是为了学’,这是教学的要义所在,是教学的根本大法。”曾老师在交谈中不无感慨地说。

“首先,教要基于学。新授课前,我们一定要知道学生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哪些地方存在困难,哪些地方容易出问题。这样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提高效率。学生不知道的详讲,学生易出错的提醒,学生有困难的疏通。总之,针对学生的‘学情’施教,学生方能有所进展,有所突破,这才是真正地‘学’了。这点,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是这么做的,我就不详讲了。”

 

“第二,教要适应学。那就是不能盲目拔高学生。通过教学,教师期待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在一条线上,而学生实际能达到的水平在另一条线上,这时教师就要注意调整教学了,要么降低难度,要么假以时日。否则,教学难以为继,学将不学!其实,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优秀,希望自己的学生是超人,但有些时候教学的效益并不完全取决于老师也不完全取决于学生,当老师和学生相得益彰时教学效益才能最大化。因此,教学要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能因教师的高大上追求而盲目拔高学生,能让学生在其现有条件下,在其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的老师就是好老师!”

“第三,教要发展学。教学最终要达成的是学生的发展,是学生能独立于老师的自我操作。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是为了不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我们提到一些名师的教学视频中老师主要是起引导作用,把主动权都交给学生,教学主要都是从学生的回答中生成时。曾老师马上表示认同,她补充说:“优秀的老师就应该具有这种临场应变能力,语文老师必须吃透文本,无论学生对文本产生什么反应,她都能自如地将学生引导回来,在应对的过程中生成课堂,这样学生自能获得发展。但这种引导还是属于比较传统的启发式教学,要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教师不仅要吃透文本,更要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将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自己吃透文本的方法总结出来教授给学生,这才是学生看不见也总结不出来的东西,也是真正能将学生发展落到实处,使学生发展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如此,教师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成为学生前行的助力者!让学生“学会”,是教师的使命!真正优秀的老师不只是自己会,更要让学生学会。”

 

 

教师角色:教师是导演不是演员   

 

 

教是为了学,曾老师不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成就学生、帮助学生成为她生命的印记,指导学生参赛如此,课堂教学亦如此。曾老师介绍说:“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可以说是我所有开设课程共同的特点。这个‘动’不只是说身体动,更多强调的是‘脑袋动’,因为学习本来就是学生在学而不是老师在学。本科生的‘中学语文教学法’也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在很多学校是很不受文传学院学生待见的一门课程,它不像文学文本中形象、故事、情感来得那么有味,更多的是条条框框式的概念、原理、规则等,但对于师范生而言,这门课程又与其未来职业之路顺利与否和走得多远密切相关。面目可憎却又必须要有效果,考虑这是一门具有强应用性的理论课程,必须面向教学实践,我改变了传统的分点讲解方式,改用了案例教学法施教。将原理寓于案例之中,在案例呈现中让学生发现问题,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正是在这种生疑——释疑——惑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建构起了对语文教育规律的认识,联结起了语文教育规律与语文教育实践的通道。这不是靠老师的灌输能取代的,这是学生经过自身大脑运动认识到的。只有这样掌握的知识才是他自己的,这种知识才有生命力,才能‘生动’起来,才能将所学知识有意识联结鲜活的教学实践!”

 

正是基于“教是为了学”这种强烈的执念,曾老师进一步指出:教师不是演员,讲台不是舞台。“当今师范生技能大赛中有种很不好的倾向,凡有才艺展示的学生评分均较高:会吟诵,高分;朗诵动情,高分;课本剧表演,高分。这种情况不一而足,主办方口头上虽不主张这种‘表演化’课堂,但评委实际操作中却不自觉就给了高分。”“教师在讲台上展示朗诵、表演,其水平再高,那也只是属于教师的才艺。如果不能由此变成学生的技能,那这种课堂是不值得提倡的。”曾老师特别地叮嘱我们:“你们千万不能把这样表演性质的课当作是高水平的课,更不能把这样的课当作你们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你有的变成学生能有的,这才是教师的价值所在!”

“教学,教学,是要教会学生学。优秀的老师不应该是演员,而应是导演。”“一切尽在老师掌握之中,学生要去哪里,该怎么去,老师应能了然于心,就此教师可以安然若素,一切让学生按应有规划去操作。课堂上真正的演员是学生,老师应该把表演交给学生,让学生去演绎、去操作,最终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操作,从而独立于老师,完成学生的蜕变,实现教学的使命!”“把老师当演员,背离了教师的角色,违反了教学的精神,是实现不了教发展学、教服务学的内在追求的!

 

语文教学:以“类”达文     

 

 

既然教师是导演,那教学中应该把学生导向何处去呢?以语文教学为例,曾老师也谈到了她的认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师们一篇篇范文地讲过去,学生们也是一篇篇地学过去,可最终,即便是中文系的学生,离开了老师仍是看不懂文本,写不了文章。于是,不少人受老祖宗 ‘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启发,提出语文学习要多读多写。可多少是多?要读要写些什么呢?这些问题仍是无法解决。”

曾老师顿了顿,说道:“其实问题的症结并不在此。多读多写当然不失为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语文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多半是读书多的学生,但之所以‘多’能有效,是因为从多个不同的‘多’中能概括抽象出‘类’。当思维能由‘多’转‘类’,就真正能以‘简’驭‘繁’,以‘类’驭‘万’,以‘不变’应‘万变’。不要小看由‘篇’到‘类’的转化,其教学功效远非‘篇’的教学能望其项背。抓住‘类’特征教学,是语文高效教学的关键!以‘篇’达‘类’是语文教师导向之所在。”

亲历曾老师赛前培训的张英梓同学对此深有感触,她说:“曾洁老师是一位很专业的老师,在短时间内,教会我们把握课文,教我们学会对课文按不同的文体进行分类(比如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然后根据文体特点的不同建构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教学模式,思路非常清晰,这种教学思路无论放在初中还是高中的教学都是一通百通,实用而且高效;解读文本时对某个知识点、难点会坚持把它搞懂搞清楚,曾老师在教学方面是钻研得很深的一位老师,作为学生向她表示敬意;并且曾老师对教师技能这块也很熟悉和很专业,不仅对文本而且对教姿教态、语言表达方面对选手要求都很严格。真不愧是‘金牌教练’!”

 

 曾老师最后补充说:“类”思维非常重要,以文体“类”特征为抓手,尊重语文教学自身规律都是“类”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语文教学要科学高效,必须要实现“类”思维的转换。多读多写呈现的是一种原始积累状态,而人类进化要摆脱的恰恰就是这种原始积累,将有规律的东西总结出来,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往前走,这才是人类文明得以进化的关键。”曾老师笑谈:“你不能要求每个人都从猴子做起!”

 

殷殷切切  寄望学生卓越优秀   

 

 

谈到老师对我们学生的期望时,曾老师笑着说:我的心和所有老师的心都一样,那就是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卓越优秀,个个都能成才。她说,我院专硕办学历史不长,学生专业背景不一,这是我们在成就卓越路上不能回避的问题。针对此,老师提醒我们说:第一你们要勇于走出去。“正是由于我院专硕办学历史不长,你们更要勇于走出去。一是为了宣传我院,树立我院形象;二更重要的是,只有走出去,你们才能接触得到更多的来自外界的信息,才能明确学界研究的热点,才能知道学界研究的现状,也才能明确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激发起学习热情。这就是学术视野。没有学术视野,自我感觉一错位,就离井底之蛙不远矣!”曾老师强调说:“你们运气很好,我们学院非常重视专硕的培养,只要是有利于同学发展的各种活动和平台,学院领导总是尽最大力量予以支持,在这么好的环境中,同学们真的是要快马扬蹄、发奋自强!多多参与或自组织各项活动!”第二语文学科知识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两者缺一不可。“我们的学生一半以上是跨专业的,没有中文背景,即便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的学生,也多半是没参加过教学实习的,对教学缺乏感性认识。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这两方面的知识缺一不可。没有汉语言文学知识为基础,课堂难免出现知识性错误;没有教学法知识保驾护航,也难免有‘壶嘴里倒不出饺子’的困扰。”“当然,也有人以不学教学法也能成为好老师为例来否定教学法课程存在必要性的,这就象有些人以不学中文也能成为好作家为例来否定汉语言文学系存在的价值一样荒谬,以个案来推定普遍,这种思维是有问题的。天赋异禀我们不论,就大多数同学而言,这两方面知识都得具备,如果能从专业所长切入语文教学,将更能让语文教学明艳生动。”第三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两手都要抓。“我们是专业硕士,是应用性硕士,而非学术性硕士,这给很多同学带来一种误解,认为我们只要会教书即可。会教书是什么,将课讲得生动、自然就是会教书?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并不够,作为未来一线优秀的语文师资,这仅仅是浅层次的。要想走得更远,必须有开阔的视野,要有发现、分析、解决教学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对语文教学要能有学理上的思考,要建立起必要的学科立场,没有相关的理论储备是不可能有对语文教学的反思和批判的。缺乏问题意识正是我们当前专硕毕业论文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家平日不仅仅要看名师案例、课堂实录,更要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准,以平视的眼光看一线老师的课堂,你只能看皮毛,难有实质性的进展。所以大家日常学习不要丢了西瓜捡了芝麻,那就得不偿失了!”

  

采访手记

 

为人师表 既是良师也是益友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视察的时候说过,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得多好啊!在和曾老师的交谈过程中,她亲切的形象感染着我们,她语重心长的话语,就像春风化雨语,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我们深知要大量阅读,要善于思考,要与老师保持良性互动,更要学会倾听别人才会提升自己。“曾老师虽然有的时候比较严,但是生活上却像妈妈一样关心爱护我们,会努力记住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和我们说话、看我们的眼神就是觉得很温暖。”老师班上的一位女生这样跟我们说,最后还补充一句:“我希望再听老师的课。”

 

张英梓同学满怀深情地说:“从没有遇到一位老师像她那样陪通宵;幸好有老师一起陪着去调查学情,要不然心里会很慌而且思路也不够清晰,因为面对的是十几个大一大二的学生,有了老师的陪同,心里就踏实很多,方向也更明确;写完初稿后,陪着自己一段一段的修改,一直到凌晨三点多。每个细节、每个环节都抓的很严、很实,教案一遍遍地改,对语言的准确性也很注重。赛前的一次次试讲和老师的纠正让自己心里也有底气。但是收尾处的失误让自己觉得很愧疚、对不起老师的辛苦付出。老师既专业又用心,在文本解读方面的引导给了很大的帮助。”这位获奖选手说到这里,仍然感动不已。

 

END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好教师的四个标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看来,要做一名合格的老师是不容易的。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因为我们亲其师,我们更信其道!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版权所有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